部队考试

各地
招考

您当前位置:公务员考试网 > 军转干 > 军政新闻 > 解放军报记者走进训练场体验侦察尖兵的“艰难一日”

解放军报记者走进训练场体验侦察尖兵的“艰难一日”

2022-03-28 10:12:51 军队人才网 https://jzg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华图教育

  【导读】华图部队考试频道同步华图教育发布:解放军报记者走进训练场体验侦察尖兵的“艰难一日”,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!欢迎加入各地微信交流群,更多相关考试内容请登录【军转干】进行查看。

部队考试资料领取

胜利,从来只偏爱千锤百炼的军人

■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

从东方破晓到夜幕沉沉,崇山峻岭间,一支支侦察分队在密林里穿梭。

多特情导调、多场景转换、多课目穿插……训练中,官兵们不断挑战生理极限、心理极限、技能极限,把实战化训练脚印踩得更实更深。

汗水在流淌,呼吸在加速。跟随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开展极限多能训练,体验着这群侦察尖兵的“艰难一日”,记者感受到来自各个维度的震撼——

这是一次挑战生理极限的训练。近30个小时,他们连续穿群山、钻密林、越峡谷,绝地求生,挑战的全是陌生地域;背负30公斤装具,穿插近百公里,经受30余项实战课目考验。身体承受重压之下,意志较量成为博弈关键。

这是一次突破技能效能的训练。武装奔袭、崖壁攀登、牵引横越,实战化课目多管齐下,官兵每分每秒都要保持高度警惕;一些突破边界、超越极限的战法、训法连贯实施,只为把技能练到极致、武器效能发挥到极致。

这是一次跨越思维之障的训练。战斗不知何时何地打响,难局、危局、险局频现,一个个“意想不到”逼着官兵一边“燃烧卡路里”,一边刮起“头脑风暴”。

跨越临界点、突破极限值,冲着极限练、练出绝招来……从过去以磨炼身心为主的极限体能训练,到带着实战化背景的极限多能训练,他们在追求作战效能最大释放、作战能力最大提升的自我跨越中,探索向“充实、合成、多能、灵活”转型的路径。

胜利,从来只偏爱千锤百炼的军人。战争实践表明,新质战斗力的每一次形成,总是伴随着对原有战斗力极限的突破。

一路跟训,记者心头澎湃的不仅是热血和激情,更多的是感动和自豪。当极限不再成为“极限”,一支部队也在一个个“艰难一日”中完成了换羽新飞。

解放军报记者跟随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开展极限多能训练——

体验侦察尖兵的“艰难一日”

■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沈业宏 赵 超

晨曦微露,“群狼”倾巢而出,挑战接踵而至——

精神力量激发身体潜能

晨曦微露,夜色笼罩的大地还在沉睡,地处南国腹地的一座军营已经醒来。

微弱光线下,全副武装的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官兵整装待发,一枚枚圆形徽章被发到每个人手中。徽章上,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栩栩如生。

“这枚徽章,是勇气、力量、胜利的象征,希望你们像猎鹰一样迅速和敏捷,靠实力留下徽章!”营长邓小宋简短的动员,拉开这场极限多能训练的序幕。

一声枪响,10多支分队像利箭离弦般向远方奔去。首场挑战是负重奔袭10多公里,即便是轻装,记者跟上背负30公斤装具的官兵也十分吃力。

奔袭中,前方“敌情”突现。一支侦察小分队躲过“敌”电子侦察,利用先进侦察设备深入“敌后”,将“敌”情悉数摸清后,呼唤远程火力将“敌”歼灭……这一幕,让记者感叹:今天的侦察尖兵正告别传统角色,时刻准备着奔向未来战场。

空中有侦察,前面设伏兵;染毒地段刚过,接着就要穿越火障;刚涉过泥潭,又接到抢占高地的命令……“意外”扑面而来,挑战接踵而至。各要素、各单元、各体系深度融合,牵引着这群侦察兵熟练掌握和使用多种新装备。

“虽然成绩不像平时那么‘好看’,却把官兵潜能激发到了极致。”该旅作训科科长李荣庄说,一些平时看似不会触及的险难内容,也许就是未来战场上的致命短板。只有练到极限,官兵们逢敌亮剑的底气才会足。

第75集团军某旅侦察营官兵乘冲锋舟展开水上侦察训练。

停下,喘几口粗气,又继续向前奔去……汗水沿着眉心浸入眼角,记者使劲眨了几下眼睛,还是阻挡不住满头大汗的“猛烈攻势”。

太阳高悬,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。在遍布荆棘、“毒瘴”的林间戴着防毒面具快速穿插,上等兵陈华涛跌倒了3次。记者环顾四周,不少官兵身上都“挂了彩”。

“伤疤是成长的见证,更是我们侦察兵的‘勋章’。”班长黄益栓指着一旁的大树告诉记者,“你看这些树,受过伤的地方会结疤,而这些地方往往更坚硬。”

向前,山路尽头是数十米高的断崖。攀岩过程中,一块滚石与记者擦肩而过。

好不容易登上峭壁,又迎来高空索降……站在悬崖边,只见吴名江迅速完成套绳、挂保险扣、滑降等一系列动作。记者完全想不到,眼前这位下士曾有恐高症。

“平时能绕过险难,战时绕不过敌人;平时向险难低头,战时就少一份胜算。”营长邓小宋说,极限的突破,往往就在下一秒的坚持。

西风斜阳,群山如黛。此时官兵们的体能消耗已接近极限,但始终无人交出徽章。

在心理和生理压力濒临极限的情况下,官兵们靠什么支撑?记者心中的答案愈发清晰:精神的力量永远是锋利的制胜之刃。

夜幕降临,山间危机四伏,今夜注定难眠——

“今日之难”只为“明日之易”

夜幕降临,一种危机四伏的紧张感和压迫感,在丛林中蔓延开来。官兵们戴上夜视仪在林中穿梭,衣服与树叶摩擦发出轻微的窸窣声。

一条30米宽的河流,横亘在前,排长李志文指挥发射无人机侦察情况。河水冰冷,牵引横越的难度明显小于武装泅渡,李志文却将这道“选择题”做成了“必答题”:1组、2组沿着“空中索道”渡河,自己带领3组涉水通过。

“把‘艰难一日’留给今天,把‘最坏打算’想在今天。”这名满脸阳光的年轻排长说,“今天,我们给自己多出难题;上了战场,才能从容应对对手所出之题。”

陡峭的山壁、晃动的索道、冰冷的河水……与官兵一起爬坡、过坎、渡河,记者觉得,官兵们跨越的不仅仅是陌生的沟壑和激流,还有通往战场的各种“险阻”。从技术到战术、从思维到谋略……他们正以应战心态,迎来战斗力的新跃升。

捕俘课目紧随而来。李志文带领队员两侧出击形成合围,试图将“敌人”堵在山坳中。本以为“包饺子”不成问题,没想到“敌人”借助夜色、山石和草木遮拦,贴着岩壁潜行离开。

“被戳到痛处,才能记忆深刻,避免再犯错。”副营长刘郭程告诉记者,在陌生地域这个“放大镜”下,平日里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和短板被成倍放大。捕俘队员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,从根本上讲是对陌生的作战环境认知程度不深。

“这类短板正在被一一补齐。”刘郭程说,从华南平原、云贵高原到荒漠戈壁、国外赛场,近年来官兵们摆脱传统训练模式,一次次走出“家门”拓展视野和能力,实现体能、智能、技能、心理的有机融合,打破一个又一个训练“壁垒”。

“新体制下,基层官兵参与的任务越来越多样,每一天都感觉在与昨天的自己‘巅峰对决’。”刘郭程深有感触地说,未来全域作战,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今天我们走了多少路,头脑中形成了什么样的作战理念。此次极限多能训练源于大纲、高于大纲、严于大纲,就是为了逼着官兵不断走出能力“舒适区”。

(编辑:zhaoyahui)
部队考试微信号 部队考试微博号 部队考试社群号
请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 请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 请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
热销书课
公务员
事业单位
金融
军队文职
医疗
公安招警
公选遴选
更多
有报考疑惑?微信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华图退役军人服务平台
ht-tyjrfw

想了解转业安置政策的都关注了我们!
立即关注

10万+
阅读量
150w+
粉丝
1000+
点赞数

-->